最近偶爾會出席跟登山有關的公眾事務,比如說「插天山自然保留區路線承載量說明討論會」(名字真長),席間聽到一些消息和我自己的見解,我覺得可以讓大家知道。
.
1. 林務局曾兩度委外調查、調查插天山保留區的遊憩影響和乘載量,可說是有備而來,這點一定要給予肯定。希望遊憩相關的調查研究能形成常態。
2. 以國際上的定義來說,自然保留區是保育最嚴格的區域,但其內的登山活動歷史又早於保留區,尤其「百岳練功場」這類響亮名號,才是吸引大多數山友不斷前往的動機,不是有名無實的「環境教育」。
3. 目前受遊憩影響最重的路段,在接近北插天山稜線一帶的山毛櫸森林(保護標的),根系裸露跟表土流失現象明顯 (但現場也有人指出很久以前就崩了,不能只怪罪山友)。
4. 在美國,步道的建設和維護是一門專業學問,大型組織如ATC等還有出版參考書。過去台灣不論是公部門或民間都比較缺乏這方面的知識,直到「千里步道協會」的出現才有改善。看看嘉明湖那巨大的沖蝕溝,就是忽視步道工程的下場。我的見解是:步道劣化並非降低乘載量的因素,假如透過合理的路線設計、強化與加固,搭配長期監測,其實乘載量還有放寬的空間。如果主管機關一直放任不理,那也沒必要繼續監測了,因為情況只會越來越糟糕。
5. 未來,插天山自然保留區「應該」會以路線來實施乘載量*,而不是現在的區域共通乘載量,而塔曼山也會正式被移出申請範圍。就我目前得知的消息,總量是比以前放寬了不少。
*北插天山、南插天山及魯培山、拉拉山及夫婦山、塔曼山及玫瑰西魔山、福巴越嶺國家步道。
6. 為了避開生態敏感的地帶,未來可能會規劃新路線並標示禁行路線,請未來到訪保留區的山友遵守管理單位指示,不要另闢蹊徑啦!真的很想要重溫探勘的情懷,可以換別的地方,或是向管理單位特別申請。
7. 現在真的還有年輕人把北插天山當爬百岳的練功場嗎?(協作產業這麼發達,難道不是直接上了?) 我怎麼覺得這裡面有世代差異 😆😆
.
照片是不相關的福巴越嶺~